英國《自然》雜志28日凌晨在線發表我國科學家在基礎研究領域的一項重大科研成果——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賀福初院士團隊、錢小紅研究員團隊聯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團隊、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邢寶才教授團隊在早期肝細胞癌蛋白質組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他們測定了早期肝細胞癌的蛋白質組表達譜和磷酸化蛋白質組圖譜,發現了肝細胞癌精準治療的潛在新靶點。
據介紹,團隊的科研人員根據101例早期肝細胞癌及配對癌旁組織樣本的蛋白質組數據,將目前臨床上認為的早期肝細胞癌患者,分成三種蛋白質組亞型,而不同亞型的患者具有不同的預后特征,術后需要對應不同的治療方案。其中,第一類患者僅需手術;第二類患者則需要手術加其他的輔助治療,而第三類患者占比30%,術后發生復發轉移的危險系數最大,是最后的“硬骨頭”??蒲腥藛T發現在第三類患者的蛋白質組數據里,膽固醇代謝通路發生了重編程,其中候選藥靶膽固醇酯化酶的高表達具有最差的預后風險。通過抑制候選靶點——膽固醇酯化酶SOAT1,能減少細胞質膜上的膽固醇水平,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和遷移。
他們進一步研究發現,SOAT1的一種小分子抑制劑“阿伐麥布”在肝癌患者的人源腫瘤異種移植模型上表現出良好的抗腫瘤效果,表明“阿伐麥布”有望成為治療預后較差肝細胞癌患者的潛在靶向治療藥物。
“中國人類蛋白質組計劃”首席科學家賀福初院士表示,中國是國際蛋白質組計劃的重要參與者,也是人類肝臟蛋白質組計劃的牽頭實施方,中國科學家在肝細胞癌蛋白質組領域研究取得的這次重大突破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比如,研究團隊首次發現膽固醇代謝途徑重編程與肝細胞癌之間的直接聯系,證實膽固醇酯化酶在肝癌發生中的重要意義。借助患者群蛋白質組學海量數據發現膽固醇酯化酶可用于早期肝癌的分型、預后及靶向治療,其蛋白質水平在頭頸癌、胃癌、前列腺癌、腎癌和甲狀腺癌中均和患者的較差預后正相關,為發展新型抗癌藥物提供了重要基礎。
來源:光明日報